找到相关内容81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汉译三自性论中关于三自性分类的探讨

    自性的分类问题。  二二问题的提出  首先,把刘孝兰、韩镜、杨白衣及金克木等四个译本的第六至九颂的译文列出,然后分析问题的所在。  刘译  “由因果性故,许心有二种:  谓阿赖耶识 及与七种转。 ...

    赵国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71364799.html
  • 关于佛教因明的共许问题

    3]法尊法师译本中称自义比量、他义比量,在吕澂先生译本中则称为自比量、为他比量,韩镜先生译本中则称为自悟比量、悟他比量。  [4]本论有两个译本,一个是玄奘法师译本,称《因明正理门论本》,第二译是...[9]见大正藏32册,第0001页中栏。  [10]同上。  [11]同上。  [12]同上。  [13]在韩镜先生《净影八识述义》中,把吉藏、窥基列为中国第一流的经疏家,把净影慧远法师等列为第二、...

    刚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131138799.html
  • 论当下

    时间是非时间,它由非思量--遣除遍计所执而当下现成。   参考文献   安慧:韩镜《慈氏学九种译著》,中国佛教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唯识三十颂释》,载《大灵山》第一卷,韩廷杰译,华藏图书基金...,就是非客体化地、非对象化地。   [2]安慧释义:“云何名‘变’?即诸转变。即于因刹那灭之同时,与因刹那不同果之体获得,名之为‘变’。”(安慧,韩镜译,第107页)争论可参见蔡瑞霖论文《世亲“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11441599.html
  • 百年玄奘研究综述

    有新意的研究。但韩镜却认为,唯识学以佛说六经,慈氏五颂和《十七地论》为本,以无著和世亲的著作为源。所谓唯识就是唯依他起性,唯了别识就是唯依他起性,也就是唯识无义。玄奘法师对唯了别识的误译和误解是在无...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韩镜先生经过半个世纪的酝酿,完成了《成唯识论疏翼》。据作者介绍,全书凡言200万字以上,充分利用了金藏和《丹珠尔》等汉藏典籍,做了严密地对勘和校勘,介绍了引句的...

    黄夏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23841695.html
  • 唯识与唯了别——一个“唯识学”基本问题的再诠释

    作为识相,是对境的分别与辨识,侧重于能动性方面,而且眼等六识皆以识别为相。   韩镜将“识vijn~a^na”的直接认识功能称为“辨别”,试图说明...495页,上海书店1991年。   (3)见霍韬晦:《安慧【三十唯识释】原典译注》,第44、111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9年;韩镜《唯识学的第三次译传》,第204页,载《玄奘研究》第二届铜川...

    周贵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40641797.html
  • 百年佛学研究

    末又将有关的文章集成专册,收入其主编的《现代佛学丛刊》里。大陆学者高振农、游有维、王智隆、蔡惠明、妙有、郑耀秋、葛兆光、韩镜等人都在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初发表过这方面研究的心得或随感。“由此可见,《起...以后,中国大陆对唯识学的研究明显减少,但是以玄奘为中心的研究则成为唯识学研究的延续。重要的成果除了上述的韩清净的百卷汇编之外,还有金陵刻经处的《玄奘法师译撰全集》、韩镜计二 百万字的《成唯识论疏翼》(...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4446937.html
  • 瑜伽行派概说(1)

    能相。韩镜居士特别强调此点。如三性应为:遍计所执能相,依他起能相,圆成实能相。)虽有无量种种,但不出三性之范围。如五事相、名、分别、正智、真如,其中相、分别、正智,为依他起性,名为遍计所执性,真如(...   (一)唯识义   识者,了别义。唯者,简别、决定、不离等义。此中简别,谓离识无别;决定,谓八识,及一一有情各有八识;不离,谓不离识。唯识,即唯了别识。了别识,为一完整之图景识(韩镜居士之用语)...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5047869.html
  • 对唯识学中作意与触二心所生起次第之初探

    译本有陈真谛所译的名为《转识论》,还有现代学者霍韬晦的由梵译汉和吕澄、韩镜的由藏译汉。  真谛三藏所译的《转识论》并没有采取颂文的形式,而其体裁则是附加有原文所没有的简单的说明,也即是以长行文的形式...情况。  对于此颂,吕澄先生译为:  不可知执受,彼及处了别。常与触作意,取想思相应。[9]  韩镜先生译为:  此者执受等处所,等能了别不显了。恒常与触及作意,接纳想及思相应。[10]  霍韬晦先生...

    崇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32055075.html
  • 陈那论师思想的变化

    1982年版的法尊法师的译本(韩镜先生的译本没有出版),我们也该对它动动心力了,因为我们一千多年来根本就没有认识到因明的核心其实是现比二量。  ------------------------------...

    刚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153038860.html
  • 玄奘及其唯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记校注》(1985)、韩镜编撰的《成唯识论疏翼》、王恩洋撰写的《中国佛教与唯识学》(2004)、惟贤法师撰写的《唯识札记》、杨廷福编写的《玄奘年谱》、马佩主编的《玄奘研究》(1998)、黄心川主编的...

    黄心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5847732.html